我可以對未來的人生感到迷惘嗎?三個階段面對自己的困惑,找到未來的方向

--

現在待的公司自己不是很愛,但又不知道下一步怎麼辦?對於未來毫無想法,覺得是不是要去待個大公司或熱門行業,亦或該跟著學學大家認為熱門的技術或能力?

現在正在閱讀的你,是不是曾有過這些想法?

寫到目前為止,想一想,也許該來寫一寫在自學的這一個月內,我獲得的啟發,如何克服感受到的負面情緒,以及我嘗試如何解決這些問題。

這一篇應該會跟數據分析比較無關,但我很想寫下來,讓也在這條路上一同迷惘的朋友們看到,甚至能夠一起討論與互相扶持。

這一篇文章主要會講三件事:

  1. 如何面對內在的困難與迷惘?
  2. 在路上會遇到什麼困難?我選擇如何克服?
  3. 下一步怎麼走?

那麼,開始吧!

如何面對內在的困惑與迷惘

其實,現在的我正坐在咖啡廳裡,每天盯著電腦七八個小時,只做學習數據分析跟寫文章,還有晚上去運動,這是一段我從來沒有想過的人生。

我一直以為,在出社會之後,人生就會在 24 歲之後出現斷片,之後有意識時就是三十歲了。

唯一的差別只在於待在哪一家公司、待多久,以及領多少錢。

但人生總是會發生一些意外,有些意外無傷大雅,會讓你有機會重新認識自己,發現新的道路;有些意外則會超乎想像,我們當下只能被迫做出抉擇。

就算到了現在這一刻,我仍然懷疑自己,是不是沒有在工作,就代表沒有足夠能力或是草莓族?是不是沒有一份收入,就代表沒有天賦,社會不需要我?我不確定那一個念頭先冒出來,哪一個比較嚴重。但對我來說,以上的困惑,每一天都在輪播。

在接到辭退訊息的當下,我一直在想「如果我之前再努力一點,是不是就不會發生了?」、「如果我更用力爭取,是不是就能扭轉現況?」

只是很可惜,人生沒有如果。

離開公司的我,像站在岸邊的旅人,看著周圍的旅客漸漸上船、駛離,心裡就會感到慌張,想著要不要也找一艘船跳上去。

反正,只要離開岸邊,我就不是那急著離岸的旅人們裡,駐足不前的茫茫眾生。

那一種恐慌,也許是源自於對自己的不信任,沒有辦法判斷自己的價值。總覺得唯一價值的展現,就只在於職稱、公司與薪資,還有所謂不停的成長、變強大。

這些價值當然很美好,但美好的讓人迷惘。

我一直在問自己,為什麼當我已經獲得,或是準備要獲得這些大家讚賞的價值時,沒辦法一直感受到它帶來的美好?為什麼在經歷過三四個月後,就只想要休息而不是對這些價值感到興奮,感到有意義?

我一直在問自己,但我發現我根本沒有答案。而且恰巧的是,我也發現沒有人能給我答案

談到這裡,就不得不談到一個概念 — — 倖存者偏誤,意思是指當某些人因為做了 A 條件而成功達到 B 目標時,大家就會認為只要做了 A ,同樣就能達到 B 目標,但忽略了同樣做了 A 條件,卻沒有達到 B 目標的這群人。

所以,當我們聽到有些人堅持第一份工作必須做好幾年,而且絕對不能搞砸第一份工作,也許是因為這群堅持該論點的人,因為第一份工作成功且待的夠久,使往後的職涯一路順遂。

但誰說,這是唯一的選擇

前陣子暴紅的書籍《大器可以晚成作者里奇‧卡爾加德(Rich Karlgaard)是鼎鼎大名的富比世雜誌發行人。當時的他雖然上了史丹佛大學,也曾在大學畢業後輾轉當過保全、洗碗工、編輯助理等工作。

直到 26 歲,里奇才迎來他的轉機。當時的他,在一家出租公司擔任保全,過著平穩簡單的生活。然而,他在一次偶然中的機會,竟發現隔壁伐木場的保全竟然是隻狗。里奇從來沒想到,自己的未來竟然甚至可能被一隻狗取代,便開始奮發努力,最後才在 44 歲成為《富比士》的發行人,迎來截然不同的人生。

但在這裡提到他,並不是說明人生只能到 26 歲前可以試錯;或是安慰自己未來一定會賺大錢,現在怎樣都沒關係。

我想要強調的是,沒有所謂成功方程式。適合這些人成功的策略,並不一定都適合每一個人。既然每個人的特質和背景都不一樣,想當然,怎麼可能以相同的方式成功。

另一個啟發,則來自於實習大叔這部電影。劇中敘述兩位男主角在 40 幾歲時,因公司倒閉被裁員。當時的他們都做了好幾十年的業務員,除了推銷的功力一流外,沒有我們所認為一個成功的人該擁有的技能與經歷

但是透過他們一連串的放手一搏,加上他們推銷的卓越經驗與能力,最終從 Google 實習計畫中的數百人中脫穎而出,得到了在 Google 的工作。

當然,在這部電影很多情節都略顯浮誇,現實有極高的可能不會發生;但對我來說,帶來了一個我至今都深信不疑的啟示:

人生就像一場遊戲,只要不要放棄,玩得越久,勝算越高。

很好,聽起來很像幹話。也確實,大多數時候這句話就是幹話,完全沒辦法對我們的人生有什麼幫助。但同時,這句話的精髓就在於他不是一個方式,而是一種價值觀。它的精髓就在於這四個字 — — 不要放棄

面對人生就像一場遊戲,我們沒辦法知道這個遊戲的程式邏輯怎麼運行,所以只能透過經驗來猜測,以及透過參考其他玩家的技巧,讓遊戲更容易破關。雖然遊戲有所謂的規則,但大家開始玩時的資源不一樣,出生地點不同,每一個人的難度與玩法自然不一樣。

但大多數的玩家,僅會根據大家做的行為,來決定這場遊戲怎麼玩。畢竟,這樣做最保險,而且還可以預期目標。

但大部分的玩家忘記了,人生看起來像是劇情向的遊戲,但實際上是 Minecraft 的自由創造遊戲,不只存在一種玩法 。在劇情選項跑出來時,大部分的玩家都急著做出選擇,卻常常忘記,其實還有「其他」的選項。

如果照正常的路線走,最後得到的就是預期的結局。換句話說,如果想要不一樣的結局,而且還是個好的結局,又怎麼能只參考大家的行動來做抉擇?

但如果沒有經驗,又沒有參考,要怎麼知道自己會往對的方向走?

很好,你問到重點了。

在路上會遇到什麼困難?我選擇如何克服?

所謂正解,就是沒有正解,只能自己一關一關破。

很好,又像另一句廢話了。如果看到這裡都覺得是廢話,那當然可以選擇關掉文章;但如果你仍然覺得我的文章值得一看,就再請你耐心看下去。

很多遊戲都會設有隱藏任務,既然有隱藏任務,那怎麼可能會出現在官方攻略上?所以要破這樣的任務,只能自己一步一步的突破。

你可能會說,不對啊,網路上不是也有一堆攻略?那請問寫這些攻略的玩家,是不是也是自己一步一步的嘗試去破關,最後才把過程紀錄下來?

現在,請你認真的想像自己是一個產品,你是一個會轟動世界,開啟一個嶄新世代的產品。現在請問你,每個能夠轟動市場的產品,有可以借鑑的商業模式嗎?很可惜,幾乎沒有。

所以第一步,就是放棄去問「做什麼最好」。

沒有所謂的最好,最好的定義只存在於你自己的心中。

那麼,又要怎麼知道自己這個產品會不會熱賣呢?就是去測試。沒有一種全新的產品,是能在發佈前就百分百保證會大賣。

相反地,給自己一到兩個禮拜的時間,想像自己要成為一個可以被使用的產品,盡可能的逼近該產品的功能。換句話說,就是越像你想成為的人越好

並在這個週期內,做出一個能夠驗證你假設的產品(想成為的人)。有興趣的讀者,可以自行參考 MVP (Minimum Viable Product) 的概念。

舉例來說,如果想學設計,就嘗試連續兩個禮拜每天都設計些東西,之後再約個設計師的朋友,請他給你建議。但是如果想學人工智慧,而且還毫無基礎,很難對不對?對,所以這時 Prototype 的概念就派上用場了。

Fake it, until you make it.

想辦法接近它,接近你想成為的目標、想成為的人,或是想成為的樣子。

因此在製作每個產品前,都必須要有個產品航海圖協助你確認方向與目標,以便確認開發的過程都能讓產品更接近目的。換句話說,要先明確自己的目的是什麼

如果,我是說如果,沒有目的怎麼辦呢?

這裡可以先停一下,不要往下滑。先停下來想想看,如果是你,你會怎麼辦?

方法同樣簡單,去問人,或是靜下來問自己

對,就是這麼簡單,只要是你的朋友、親戚、朋友的朋友,甚至是 LinkedIn 上看到崇拜的人,想辦法聯繫到他,嘗試問他一些問題。

如果問的不好怎麼辦?沒關係,換下一個啊,下一次就知道怎麼問的更好。瞭解自己的目標要如何設定,本身也能夠成為一個目標。其中,Prototype 最大的優點就是能夠很短的時間內,不停地自我修正直到接近市場需求。

延續上一個話題,如果想要學會人工智慧,就直接請教會人工智慧的前輩,請他給你一些建議,或是自己嘗試照著抄程式碼,寫一個非常爛的人工智慧程式跑跑看(相信我,你想要的幾乎 Google 就有),都是嘗試的一種。

依照這樣的方式,你也一定會有一條專屬於你獨特的路。並且只要堅持下去,無論結果如何,你的人生都會很精彩。

下一步,該怎麼做?

再說了這麼多之後,我的下一步,或者是說,

你的下一步,要怎麼做?

也許我的文章能在你閱讀完之後,被小小的激勵一下,或是忽然一個衝動,就去嘗試過去覺得做不到的挑戰。但我希望這篇文章,能夠帶給已經閱讀到這裡的你,一個鼓勵以及一個讓你堅持下去的理由。

你一直都很好,只是還在努力的路上。

在目前這個階段,筆者會繼續深入研究數據分析,並撰寫相關的技巧與心得,嘗試讓自己的產出有價值。另一個部份,則是花時間探索與測試是否適合當老師與講師,甚至挑戰看看,能不能創造屬於自己的職業。

當然,這個過程便是一次又一次的測試,目前也組了一個互相監督團體,想辦法讓自己達到目標,並繼續下一輪的人生測試。

寫了這麼多,其實不僅僅想分享給讀者一些自己想法,更渴望釐清未來想嘗試的方向。同時,在寫文章的過程也在梳理腦中混沌的想法,讓思緒走成一條道路。

我知道,如果想走一條自己渴望的道路,中途必然有許多的荊棘以及老生常談,而且必定不會這麼容易被找到,更不可能輕鬆就達成。

但只要不放棄尋找,玩得越久,勝率就越高。

祝每一個閱讀過這篇文章的讀者,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路。

【希望用你的掌聲來投票與支持】
拍 5~10 下:簽個到,表示支持(感謝你的鼓勵啊啊啊)
拍 10~20 下:想要我未來多寫「數據技術相關」內容
拍 20~30 下:想要我未來多寫「數據分析實例」內容
拍 30~50 下:我有你這讀者,寫這篇也心滿意足了!

謝謝你/妳,願意把我的文章閱讀完

如果你喜歡筆者在 Medium 的文章,可以拍個手(Claps),最多可以按五個喔!也歡迎你分享給你覺得有需要的朋友們。

--

--

學.誌|Chris Kang

嗨!我是 Chris,一位擁有技術背景的獵頭,熱愛解決生活與職涯上的挑戰。專注於產品管理/資料科學/前端開發 / 人生成長,在這條路上,歡迎你找我一起聊聊。歡迎來信合作和交流: chriskang0917@gmai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