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PM|挖掘需求】產品經理如何訪談用戶並分析找出需求?

帶你以使用者訪談來找出痛點,並一步步帶你排序需求

學.誌|Chris Kang
18 min readApr 16, 2021

延伸上一篇的文章 挖掘與開發使用者,能夠深入理解用戶的方式,仍然需要實際體驗使用者的體驗流程,或是本篇的主題––––訪談使用者

要成為一位好的產品經理甚至創業家,第一個專業的技能便是「分析用戶的需求」,目的是為了滿足兩個身為 Product Manager 最重要的技能:

  1. 找出用戶真正在意的需求|很多時候用戶並不會反應真正的問題,核心的需求可能潛藏在抱怨與假需求之下,因此 PM 需要在眾多的需求當中,挖掘出真正需要開發的需求與功能。
  2. 根據資源為功能排序優先|實際在開發時時間、人力都有限,因此開發影響力最大的功能,便成為 PM 在釐清需求後需要做的下一步。

Table of Content

  1. 訪談的類型與目的
  2. 訪談的重要三階段
  3. 如何尋找訪談用戶

一、使用者研究的類型與目的

釐清使用者的反饋時的心態

在上一篇文章 如何挖掘使用者與產品的需求 提到過,常見的使用者需求會來自五個管道,每個管道都有其優缺點。但無論需求來自何種管道,都需要瞭解一件事:

我們都不能代表真正的使用者,只有使用者可以

換句話說,若需要真正瞭解使用者的問題、需求與困擾,仍然需要親自以使用者的心態、歷程來瞭解使用者,甚至需要嘗試扮演使用者。這樣的概念也與 Design Thinking 中的同理(Empathy)很接近。

那麼針對使用者的反饋,我們要看什麼呢?

  1. 極端使用者的評價與觀點|無論是特別狂熱或特別討厭的使用者,都擁有我們平時使用時會忽略的細節與觀點。
  2. 競品的使用者行為與評價|通常如果為直接競品,使用者也會與產品相接近,因此競品擁有的問題通常自己的產品也會有。

這裡也值得提一下《超速學習》裡有效反饋的概念。反饋其實分成三種等級,其效果也和其等級直接相關。因此好的反饋盡量根據第三級的改正型回饋來做出調整,避免捕風捉影地修改開發需求。

  1. 結果型回饋|只能獲得好/不好等簡單的評價,無法瞭解細節或原因,例如:「你們的產品超爛,根本不能用」這類型的評價。
  2. 資訊型回饋|可以簡單理解那個部分做的好/不好,但難以瞭解背後的原因,例如:「你們的發文功能不錯,我很喜歡。」這類評論。
  3. 改正型回饋|可以瞭解該部分/功能的好與不好,且擁有明確地調整方向,例如在易用性實驗後獲得:「你們的發文功能,需要將發文按鈕調整至視窗的右下角,會讓用戶發文時特別容易找到。」

二、挖掘需求三步驟

在接下來的訪談細節中,我會將挖掘使用者需求分成主要的三個部分

  1. 區分使用者訪談的目的
  2. 不同產品期階段的訪談
  3. 設計使用者訪談的流程

I. 區分使用者訪談的目的

使用者訪談也被分成四種類型,每種類型分別有不同目的,同時在實務上也會把這幾項內容組合在一起,透過一次訪談同時達成多種目的。

實務上會把這幾項內容組合在一起,透過單次訪談達到多種目的:

  • 探索式訪談|透過瞭解使用者一天的生活、對問題的觀點,來瞭解使用者對特定情境的看法。
  • 驗證式訪談|為驗證產品是否已經解決問題,透過開放式訪談來驗證產品是否有解決問題。
  • 滿意度訪談|檢視目前產品讓人滿意、討厭的環節,以此提出優化,可參考 Capture GridIBM
  • 效率度訪談|易用性測試的主要目的,使用者是否用該功能、是否能順利完成測試目標。

那麼,使用者訪談又要回答什麼問題?

其核心概念一樣是以 5W1H,使我們理解使用者當下所在的情境,以及使用者真正在意的細節與流程:

  • (WHO)哪一些人是我們的使用者?
  • (WHY)使用者為什麼要用我們的產品?
  • (WHAT)使用者有什麼樣的習慣?用了哪些功能?
  • (WHERE)使用者在哪一些場合用了這些功能?
  • (WHEN)使用者在什麼時候用我們的產品?
  • (HOW)使用者如何使用我們產品?

以我過去在設計思考管顧公司的實際經驗,以及訪談超過 30 位以上的業界前輩、同事與使用者的心得,最核心的 Mindset 是下面四點:

  • 開放好奇的心態|使用者在意的細節,常常超出我們的直觀理解。
  • 不預設立場|抱持刻板印象不僅易忽略細節,也會問出不合適的問題。
  • 永遠問原因是什麼|瞭解真正的原因,不要只是猜或以印象規劃。
  • 不回答使用者的提問|每當使用者問這是什麼,回問你覺得是什麼?

a. 訪談時需注意的技巧
其中最重要的方式和 Design Thinking 的方法論與心態一致,可以參考類似的建議,以我個人訪談的經驗來說,訪談時需注意:

  • 狀態放鬆|在開始談之前,盡可能地讓「對話者感到放鬆」。
  • 專注問題|在訪談的過程中,務必注意「專注在問題而非解方上」。
  • 釐清需求|盡量別提「目前的解方,而是去釐清他們的需求是什麼?」
  • 開放問題|盡可能問開放問題,避免「假設性的問題」。
  • 放寬脈絡|有時候讓對話「稍微離題」,會讓洞見跑出來。
  • 避免隱私|在問問題時,盡可能避免讓訪談者感到尷尬因而撒謊。
  • 引導為主|在訪談時,應該大部分的時間都是「讓使用者講話而不是自己」,因此「引導會話而非主導」。
  • 多問原因|每一次受訪者回答出乎意料的回答,多問「原因是什麼?多說一點」。

這裡也特別提一下,在田野調查中常見的脈絡訪談(Contextual Inquiry)。在我訪談諮商領域的專家後,他們提醒在設計訪談大綱時,需要依循這幾個步驟:

  1. 瞭解自己對於該族群可能的正向/負向偏見。
  2. 瞭解該族群的 Persona 的特性、文化與價值觀。
  3. 設計大綱時,嘗試將所有的問題抽離自己的偏見,僅以訪談組群的脈絡來設計問題。
  4. 設計訪談時的問題,並與專家進行討論修正。
  5. 進行正式訪談。

上面的第三點聽起來非常空泛,因此舉個例子來說。我們可能常問用戶:「你在使用產品時,會遇到哪一些問題?」這個問題乍聽之下沒有問題;但若用戶其實並不覺得有特別的問題,但礙於面子可能會提一些他覺得不重要的問題。或是真正重要的問題,反而因為很嚴重卻很少發生而被忘記。

比較合適的問題則會是:「你是如何使用產品的?」並請他們操作一遍,若他們真的遇到的不便,則會主動提「這裡應該要變的更好…」,這才是讓脈絡自然而然生成的方式。

而訪談思考的面向,則可根據常見的 AEIOU 法則

  1. 活動(Activities)-人們有哪些行為模式?在特定活動中的流程為何?
  2. 環境(Environments)-其空間的特色並扮演什麼功能?
  3. 互動(Interactions)-人與人、人與物之間有什麼樣的互動?是否有某種慣性?與環境、活動的關聯是?
  4. 物件(Objects)-在活動和環境中,存在哪些物品和設備?這些物件扮演了什麼角色?
  5. 使用者(Users)-角色彼此間的關係?其價值觀或偏見有哪些?

若僅是依據直覺設計訪談大綱,而沒有事先請他定義所謂的「問題」是什麼,因此我們便會透過上述的問題,引導出我們預期他會回答的問題。導致我們每一次的訪談,都會問出差不多的回饋,甚至誤導 PM 的開發需求。

b. 使用者旅程的研究
在訪談的過程中,盡可能地讓使用者在其使用者旅程中(Customer Journey Map)中,回答下面三個面向:

  • 行為|使用者實際上做了什麼?
  • 感受|使用者當下的認知如何?
  • 情緒|使用者內在的情緒如何?

在前篇文章與前面同時也提到,使用者有時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當下的習慣,因此「實際到活動當場」或「親身擔任使用者」也是另一個很好的方式。可以真的從使用者的角度,來深度理解他們當下在想什麼?有什麼樣的感受?

II.不同產品期階段的訪談

不同產品期的訪談可以粗略地分成兩個階段,分別是:

  1. Pre-product Interview
  2. Post-product Interview

兩者的關鍵差異在於「產品目前的階段是否已經達到 PMF(Product Market Fit,產品符合市場需求)」。若尚未確認產品已經處於 PMF,則適用 Pre-product 的階段;反之則否。

(a). Pre-product Interview Tips|專注於探索與驗證式以確認需求

  • 記得在做產品、功能前,一定要先確認使用者是否有這個問題
  • 記得給予使用者一個明確的目的;但在過程中盡量不引導,確認使用者能夠學會使用產品。
  • 多問「是什麼原因」、「在意的因素」等,讓使用者能拆解或描述他的問題。

(b). Post-product Interview Tips|專注於滿意度與效率以確認體驗

  • 在進行驗證式訪談時,可以先問一些開放式的問題,讓測試者自己帶入疑惑;如果沒有明確的情境可以帶入,再提到我們原本預設的情境。
  • 可以問他們說,你們有在用 X 功能嗎?他們用 X 功能來做什麼?
  • 這個功能好用嗎?你們會享受使用該功能嗎?原因是什麼?哪些地方會卡住?卡多久?

III. 設計使用者訪談的流程

我以過去在 Garena 擔任《極速領域》營運時的經驗,來說明如何應用使用者訪談的流程。整個流程會經歷五個步驟,我當時的作法分別是:

  1. 訪談 PM 與社團、粉專的用戶,並根據訪談獲得假設與產品目的。
  2. 根據訪談獲得的假設,設計訪談的大綱與選定訪談者。
  3. 規劃訪談與問題設計,並根據招募來的受訪者執行訪談。
  4. 將訪談完的回饋整理成統計表格,並據此設計成「關鍵需求」。
  5. 總結關鍵需求與行動,轉換成下一步行動。

a. 確立目標與產品目的

一開始,藉由訪談 PM 瞭解《極速領域》該產品目前的目標、問題與現仍存有的假設。若讀者的公司有 RoadmapVision,則可據此設定訪談目標。

當時的目標,是希望透過 H5 的產品調整營運商品設計,達到下列目標:

  • 維持玩家整體的遊玩體驗。
  • 提升付費玩家的消費體驗。
  • 提升獎勵對玩家的吸引力。

上述提到的這三項,是之後排序產品開發時,最重要的「優先級」指標

b. 整理待驗證的問題與用戶回饋

根據騰訊與客服獲得的使用者回饋,我們整理了將近 20 項不同的需求、抱怨與問題。當時使用 Excel 來設計與分類,因為資料敏感的關係就不直接貼上,僅以 Notion 來展示表示內容:

我後來喜歡以 Notion 來整理產品,是因為後續也能以 Filter 來過濾不同的 bug 類別,並根據該反饋設計訪談內容與產品開發的優先級。

接著根據上述的「回饋分類」、「驗證優先等級」與「修正類別」,個別排序與加權出下面兩個面向的訪談重點:

  • 優先需要驗證的假說
  • 需要瞭解原因的現象

在與 PM、營運同事的整理過程中,簡單地將產品分成三個大類別:

  • 產品體驗|針對目前產品已經擁有的 Bug 或手感問題。
  • 銷售體驗|對於目前商品的銷售頻率、價格與綑綁銷售方案。
  • 獎勵體驗|針對目前的獎勵設計與領取體驗進行評估。

透過回報的數量、與 PM 對產品重視的加權評估下,我們最終排序出:

產品體驗 > 銷售體驗 > 獎勵體驗

c. 規劃訪談與執行訪談

接著根據上述的 Feedback 與假設,設計出相對應的訪談問題,例如:

  • 在您遊玩本產品時,您曾經遇到哪一些體驗上問題?
  • 對於現在商城賣的商品,您有什麼看法?

接著進行一輪的篩選與內部檢核,確認問題是否能驗證或找出現象背後的因素,來進一步調整訪談大綱與問題。

當時是以焦點團體訪談(Focusing Group Discussion)來進行使用者訪談,找出相似的使用者團體中的不同意見,以描繪出該族群的樣貌。

d. 將關鍵需求整理成行動方案

在訪談過後,根據目前現有的營運方向、營收 KPI 與前面提到的三大目標,根據「影響力最大」與「改變風險最小」的兩個象限進行分類,找出:

影響力大且容易行動的需求與問題

在評估產品體驗的部分,其中操作手感不佳與不同手機型號的閃退,已經持續觀察多個月仍找不出原因,因此將其優先程度往後放。

在銷售體驗的情況下,透過 FGD 訪談與測試,找出單個月用戶可接受的商品銷售數量,且該方案是影響力大且容易執行的方案,設定為優先執行的任務。

至於獎勵體驗,則是屬於影響力小但容易行動的範圍。雖然更改獎勵設計並不用花太多時間;但難以在短時間內影響使用者的遊玩體驗,也較難因此明顯提升營收。

e. 總結需求,並轉換成下一步行動

根據前面找出的需求與問題,找到影響力大容易行動的任務。

當時營運的工時壓力其實已經接近滿載,因此需要優先以能夠協助目標的行動方案作為首要任務。故選擇上述的「調整單個月用戶可接受的商品銷售數量」,作為訪談後的下一步行動。

團隊的資源永遠有限,因此讓團隊只做最重要的事是 PM 最重要的責任。

後續當然可以再透過 brainstorming,來想出除了其他的解決方案。這裡也總結使用者訪談的目的

使用者訪談是為了找出需求,而不是找出解決方案。

三、如何尋找訪談用戶

要開始做一個產品之前,一定要先瞭解或至少知道這個 Solution 在解決哪一些人的問題。因此在開始訪談前,無論處於假設或以經驗正的狀態,都要問自己這個問題:

誰擁有這個問題?

a. 究竟在解決誰的問題?

問題的關鍵在於,瞭解問題實際上要解決誰的問題,這是在創業與產品開發時,最優先需要驗證的假設。通常在實務上,至少要擁有「三個」假設或已驗證的 User Group 後,再根據下方的流程排序優先的受訪者。

  1. 寫下三個可能的使用者族群與 Persona。
  2. 分別給予團隊每個人手中 5 張從小到大的評分卡,誰的分數越高,那個族群就越優先。
  3. 評估下面四個面向的問題,並請每個人評分:
    a. Market size(Reach)
    b. degree of Pain point(Confidence)
    c. Pain to payment amount(Impact)
    d. Accessiblity(Effort)
  4. 加總每一個 User Group 的評分,分數最高的便是團隊優先訪談的族群。

附註:常見的評分卡分數,分成 1~5 分和費波那契數列(1, 2, 3, 5, 8)等兩種,差異在於是否希望差異擴大。

b. 如何找到這群受訪者?

可以根據產品上線的階段,區分成兩種渠道來尋找受訪者。兩個方式筆者皆實際試用過,但對於匿名論如 ptt 和 dcard 等,較難尋找到使用者。

i. 如果產品尚未上線:

  • LinkedIn|在上面透過職位來搜尋。
  • Forums|各式各樣的論壇,需要花時間來找找,如 Reddit、Quora、Twitter、Ptt、Facebook Group。Google Search — “site:reddit.com”
  • Competitor|直接到對方公司的粉專看,哪一些人曾經按過讚、留言,可以直接去訪問看看。

ii. 如果產品已經上線:

  • Power User|可以是大課玩家、重度玩家、極端使用者等,這些人的意見非常有價值,可以快速抓到產品的價值主張。
  • Live Chat|通常是一些網站右下角的對話框外掛:
    a. 可以提幾個常用問題,等使用者主動聯絡或抱怨。
    b. 可主動聯絡符合的使用者。可以根據使用者在網路上的留言或回饋。
    c. 可以在客服的服務結束時,問使用者願不願意和產品人員聊聊。
    d. 若使用者同意,回撥後花五分鐘問一些重要的問題。
  • Blog|在文章下的 Comment 可以很快和真正在乎產品的客戶互動。

c. 萬用的大招:Cold Mail

這一項筆者還算是挺有經驗的,無論是當時創業時進行好幾位的陌生使用者訪談,亦或是後來訪談超過 20 位以上的業界前輩,甚至是為了自我探索訪談了數位前同事和之前專案的伙伴,因此累積不少 Cold Mail 的經驗。

就筆者的親身經歷,在你的邀請信達到一定水準後,可能回覆你的人大約就落在 30% 左右,無論你是否寫得很個人化。

總體來說,仍然可以遵守三個大原則:

  • Be Short|一定要短,精明短小但目的明確,就像 Twitt 一樣精簡。
  • Be Personal|盡可能地看起來個人化、私人化,說明你在哪裡看到他們、並說明彼此的連結。
  • Be valuable|讓收信者覺得他們真的能影響產品,且我們很重視此次的訪談與對方的觀感。

與此同時,也需要注意 3 個在溝通時具體的行動建議:

  • 不主動給錢|至於要不要給錢,如果能夠不給就不給,因為通常收錢之後,他們很有可能因此不敢說太多負面評價,會因此影響訪談結果。
  • 讓他們特別|在訪談時要讓受訪者感受到他們很特別,無論是提供給他們一個 VIP 稱號,或是給予他們一些額外的 Bonus,讓他們更願意主動提供他們的意見很重要。
  • 說不賣產品|另外也要明確地說明自己不是業務,不賣產品,是真的想瞭解您的想法。

實際的 Cold Mail 範例:

Hi David,我是 XXX 產品的產品開發人員,我在部落格下方的討論區看到您的評論。對於您在產品建議上展現出的專業建議,讓我們感覺到非常驚艷,我們 XXX 認為您是真正熟悉與熱愛 YYY 領域的使用者與專家!我們現在正在開發 XXX 產品的 ZZZ 類別的功能,我們希望能獲得您的建議與觀點來改善產品的體驗。我們並不是要向您銷售產品,而是真的想向您請教您的需求與問題,以及對於產品的建議。若您願意分享您的觀點與建議,我們很希望能和您在本週的四、五晚間,進行簡單地 20 分鐘聊聊,不知您的時間是否方便?Thank you for any help,
Chris
  1. Introduction: 1–2 sentences (personal)|簡單說明你是如何找到他的,以及找他的原因是什麼?
  2. Two sentences about why you want to talk|簡單地說明你希望和他談論什麼?
  3. say you want to solve their problem with their help|說明你需要他們的幫助來解決或優化這個產品或功能。
    You can use these Techniques:
    1. appeal to their pride (“You appear to be an expert”)
    2. appeal to money
    3. imply association — mention that you know people in a space that the person cares about
  4. One sentence scheduling a time|一句話說明方便的時間,讓受訪者能快速做決定避免拖延。
    “Are you available to talk Wednesday at 11:00 AM?”
    因為明確的時間,確實可以讓受訪者快速決定他是否能參加,而不用因此來回 mail 溝通。亦或是能使用一些網路的行事曆,來讓使用者勾選有空的時間。

切記,第一封信「只問受訪者的意願」。除非他同意接受聊聊,不然不要把問題一開始就塞給使用者,筆者當初為了求好心切,把問題一開始就整理給使用者,卻為此吃了無數次閉門羹。

Summary: Customer Interview

在實際的產品開發中,產品經理其實對使用者的理解,並不如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緊密與深入。也因此用戶訪談一直是最強大、也最重要的需求來源,目的是為了回答:

  • 我的顧客真的如我想像的那樣嗎?
  • 我的顧客真的會為我想像的那些問題困擾嗎?
  • 顧客如何解決那些問題?如果不能解決,他們願意付錢嗎?
  • 我需要做什麼,他們才願意改用我的產品?

訪談除了正式、非正式的訪談,也有專業的研究方法如脈絡訪查法(Contextual Inquiry),若能和用戶研究員一起瞭解用戶,則能從用戶身上發現許多讓人震驚的 Insight。

以下也是在訪談用戶時,需要注意的細節:

  1. 定期訪談用戶:最好每次 Sprint 至少要有一次訪談。
  2. 不帶刻板印象:在訪談時,重點在於獲得與學習,而非僅是驗證。
  3. 設身處地著想:不僅僅要訪談客戶,更盡量去用戶會去的地方實地觀察。
  4. 團隊多元參與:讓工程師、設計師輪流參與,以具焦用戶需求真實的需求
  5. 事後共同匯報:在每次訪談後,對焦確保大家聽到內容一致。

訪談前,下列這些問題都應該先盡可能地準備好,不然很容易就會在第三位、第四位受訪者開使問到類似的回答,對於使用者的理解也會因此停擺。

  1. 訪談的種類
  2. 訪談的目的
  3. 訪談前的資料整理

我相信有些讀者在開始工作後,就會發現某些商業書的學習效率明顯提升,原因便是因為目的明確後,目光就會具焦在真正重要的資訊上。

雖然上述的使用者訪談提到了不少細節;但真正重要的仍然是設身處地成為使用者,或是盡可能地同理使用者。唯有如此,才會真地理解使用者在乎的痛點與 Pain to Money 的樞紐。

**【希望用你的掌聲來投票與支持】**
拍 5~10 下:簽個到,表示支持(感謝你的鼓勵啊啊啊)
拍 10~30 下:希望我可以多寫一些文章!有你這位讀者,寫這篇也心滿意足了!
拍 30~50 下:內容對你感覺很有共鳴,希望能多分享給周圍的朋友!

謝謝你願意把我的文章閱讀完

如果你喜歡筆者在 Medium 的文章,可以拍個手(Claps),
也歡迎你分享給你覺得有需要的朋友們。

--

--

學.誌|Chris Kang

嗨!我是 Chris,一位擁有技術背景的獵頭,熱愛解決生活與職涯上的挑戰。專注於產品管理/資料科學/前端開發 / 人生成長,在這條路上,歡迎你找我一起聊聊。歡迎來信合作和交流: chriskang0917@gmai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