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職涯系列】面對當前工作的困境,我們可以如何思考轉職? 如何在未來的工作中越來越好?

學.誌|Chris Kang
10 min readMar 24, 2022
Photo by Marten Bjork on Unsplash

隨著過年將近,今天想要和大家聊聊的是轉職時,無論是面試或是在自我思考時,都會遇到的職涯規劃與職涯安排。相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一個問題:「如果你加入公司三~五年,你會想要做什麼?」

相信有不少在面試時,都回答過這個問題。而回答也不外乎:「一到兩年先熟悉公司的產品,之後希望可以成為專案負責人,五年希望可以成為主管或是架構師」這樣的答案。但實際是,很多人根本在一家公司待不了五年,而這樣的問題也就變成一種流於空泛的問題。

而讓我想到契機的原因,是因為最近看了一本書《是你讓工作不一樣》,從中看到了面對一份原先的工作,無論是自我突破、改變工作,甚至換到未來的工作,都有無限的可能。

工商廣告時間:這篇內容會先提前一個月,首發在我每個月發布的職缺月報,因此如果想要第一手職場、職涯的思考與最新的職缺,歡迎你隨手訂閱我的月報 (訂閱方式請至我的 LinkedIn 首頁)

比起職涯規劃,生涯規劃更為重要

今天不會講什麼雞湯,像是傳統的故事一樣,提到從建築工人,可以看到自己是為偉大建築打下地基,這種難以應用的比喻。

相反地,我想從生活和實際中取材,分享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實際嘗試,並驗證後有效的一些方法。因為我也曾經經歷過,在一份工作、生活中,面對到難以改變的挑戰,但卻又不知道可以如何解決的那種痛苦。

因此在重新審視過往的經驗,以及這幾個月在工作、生活上的嘗試,想和各位讀者分享生涯規劃的一些想法,以及我具體來說怎麼做。

很多人一聽到生涯規劃,最直接想到的也許是工作,接著可能是成家立業、買車、買房、養小孩等。當然,這些都是人生很重要的階段;但這些其實都只是里程碑,換句話說上述提到的都不是「過程」,而是結果。

因此,面對職涯規劃,除了上述的里程碑之外,更重要的也許會是我們每一天的作息,和周遭的朋友、親人的互動,甚至休閒、進修和體驗,還有自我進修與學習(對,這也算是生涯中的一環)。

今天因為篇幅有限,就先從工作這個面向來談起。其他面向可以之後再特別撰文分享給各位讀者。

如何轉職或改變工作? 可以試試這三個步驟

我們都會希望,無論是現在這份工作,或是未來的工作都能夠滿意;但我們其實也知道,沒有一項工作會是完全完美的,因此在過程中必須多少要妥協、選擇。

也因此思考這個步驟才這麼重要,因為我們可以透過部分的理性思考,先刪去一些看似美好,卻不符合要求的方式。接著,就讓我們一步一步來吧!

一、你最重視的價值觀是什麼?

現在,將你腦中的冒出重視的條件列出來,除了生涯選擇中常見的生活、友情、親情、冒險等價值觀,也可以參考網路上的價值觀清單,選出你真正重視的前十項。接著,再從裡面找出真正的前五項。當然,工作重視的價值觀清單,也包含了:

  • 技術
  • 產品
  • 領域
  • 團隊
  • 文化
  • 地點
  • 薪水
  • 其他…

過程中,你也可以不斷的反問自己:

如果擁有這一項,那就算下一項沒有也沒關係

透過逐項比較,去找到你自己真正重要的順位。這個過程,不是讓你用什麼加權的計算,而是讓你自己知道,你真正在意的條件是什麼。

有了優先順序,才知道如何取捨。

二、你想要的生活長什麼樣子?

因此,真正完整的職涯規劃,其實應該從生活的角度來思考。可以簡單問自己一個問題:

對你來說,你理想的工作模樣是什麼?

想這個問題時,腦中可以盡可能鉅細靡遺地描述,把那樣的畫面描述清楚,甚至是幾點起床、幾點工作、怎麼工作,如何和同事互動。相信看到這裡,現在腦中多少會開始浮現一些畫面,像是早點起床運動或是十點開始工作。

接著,這一些畫面就可以開始,變成一項又一項的具體任務。舉例來說,如果我希望我如果希望可以在工作的過程中,學會新的技術如 SSR、GraphQL 等,一開始一定會覺得找不到時間學習,這時就需要擁有一個持續嘗試與改善的方式。

第一步,我們就能夠開始思考,如果真的只是要空出半個小時,那在捷運上可不可以?下班後可不可以?洗完澡後的半個小時可不可以?甚至,能不能把要學的內容拆開來,每一次就只看一個章節,只花費十分鐘的時間?

而我個人的經歷,則是應用在思考如何更有效率的撰寫每月分享。通常一篇文章從取材、撰寫、修稿到完稿,會需要至少 4~5 小時以上,更遑論沒有靈感的時候。

我如何具體應用這個方法?

因此在一開始,寫一篇文章就變成一種理想。在我想像中,我可以在下班的兩個小時專注寫作,之後洗澡休息;但實際上這件事幾乎沒有發生過,就算發生了,過程常常也很辛苦與排斥。

這時我就在想,也許要直接開始寫很困難,那我能不能將這件事拆分成:主題發想、內容定調、大綱撰寫、內容試寫、完整試寫、修稿等步驟。

其中主題發想、內容定調等,其實都可以在通勤的時間完成。在看網路上的文章時,只需要存下連結,並打幾句想法跟思考即可,完全花不到十分鐘。接著,在大綱撰寫的過程中,可能會有多次的主題調整,但每一次我就是給自己十分鐘,如果真的寫不下去,就寫個五分鐘。

等我真的要開始試寫內容時,其實我的主題、大綱,甚至部分句子都已經打好了,剩下來的就是先在每一段試寫一些句子。

但理想很豐滿,現實很骨感。

上面列的這一些拆分,不可避免的會遇到懶惰、排斥、低潮等情況,因此不可能實際就如理想一樣執行。

結合價值觀一起思考

所以,我就會開始進行我的新一輪改善與疊代。而在這個過程中,也必定會有許多的任務與目標互相衝突,這時價值觀就派上用場了。

對我來說,能夠創造、學習或產出的成就感,是對我來說工作意義感的主要來源,因此對於其他也許單純多做一些行政工作,可以讓明天的工作更輕鬆,但他不會讓我對工作更加滿意。

有了優先排序與簡單的計畫。接著,就讓我們來看看,可以如何優化與進一步達成目標。

三、變得更好: 具體可行的行動方案

愛因斯坦曾經說過:「什麼叫瘋子,就是重複做同樣的事情,還期待會出現不同的結果。」

除了我們在安排生活中的任務外,也總會在每一份工作中,遇到不如意的事。當我們當下解決不了,就會開始想要遠離問題,或是想辦法忽略問題。

因此離職或轉職就成了選項。但相信大家應該也可以想像,通常同樣的問題,不是簡單換了一個環境就能很容易解決。到了新環境,除了新的問題,還是會有部分的舊問題存在。

那該怎麼辦? 這裡就可以分享一個在顧問業很常使用的方式 — KPT 工作法

KPT 工作法是甚麼?

所謂的 KPT 工作法,指的是 Keep (保持)、Problem (問題)、Try (嘗試) 三個字的縮寫,他的概念其實很像另一個工作法 PDCA;但 KPT 法的重點在於「改善」,與 PDCA 強調有計畫的方式不同。以下就個別來說明三個關鍵字:

  • Keep (保持): 哪一些行動是現在做的好的? 可以如何維持?
  • Problem (問題): 目前還有哪一些事做不到? 原因是甚麼?
  • Try (嘗試): 具體可行的下一次行動是甚麼?

接著有了 Try 的任務,我們就可以嘗試去達到這些目標。這個過程一定會有多次的調整,因為一開始的目標是根據想像而成的;但過程一定會有很多和想像不一致的地方,因此也需要藉由一次又一次的 try and error 來調整。

舉例來說,如果針對轉職的情境,可能的 KPT 會是:

  • Keep: 每周針對 Code Review 的部分,都有簡單做筆記,並去找出更好的寫法,這個部份很重要,因此希望能在現在或下一份工作繼續維持。
  • Problem: 現在的開發流程,對於型別錯誤的考量仍然不夠周全,也會有難以解決的 Testing Case 問題。
  • Try: 我可以如何處理,甚至根除問題?也許可以先在部分的常用組件應用 Testing,再來延伸應用;或是請教其他公司的前輩、去 Stackoverflow 上詢問,甚至買一些相關的課程或書。

這樣的方法,可以用在每次冒出想轉職的念頭時,希望目前、或是下一份工作能改善的地方,並具體來說怎麼做。

回到原本的寫文章情境,可能的情境則是:

  • Keep: 發現閱讀文章、蒐集點子對我來說不難,而且通勤的時候確實很容易達成,這個環節可以繼續保持。
  • Problem: 在試寫大綱時,很容易會因為一開始的架構零散,內心產生排斥,而跑去做其他的事。

如何將問題,轉換成具體可行的方案?

這時,我就可以針對 Problems 進行提問轉換,舉例來說:

  • 我們可以如何讓寫架構這件事變有趣?
  • 我們可以如何降低排斥的情緒?
  • 我可以如何讓寫架構的過程變的更容易?

上面的提問方式,是設計思考 (Design Thinking) 裡面發想 (Ideate) 階段的技巧,如果讀者有興趣,之後也可以更進一步分享給大家。

接著,我的 Try 就會變成:

  • 我可以規定自己,如果今天有寫出架構 (意指有整篇文章的大綱),那晚上就讓我可以玩 30 分鐘的電動,或是可以投 100 元到我的娛樂基金中。
  • 我發現會排斥的情緒,可能來自於我自己的高要求。因此我將試寫大綱的標準,降低到只要有寫出來就很好
  • 我發現我一開始就會想要讓架構變得有條理,因此我嘗試都先以條列式的方式撰寫,不要管完整的架構,之後再來拖拉整理架構。

隨著每一次的 Try & Error,我會慢慢知道哪一些方法可行,哪一些只是想像中美好的目標。就像轉換工作一樣,總是會想像下一份工作會更好;但如果沒有解決最核心的問題,抑或是學會解決問題的方式,那未來仍然會遇到相似的問題。

職涯,一直都是連續變動的過程

在安排生涯中的職業規劃時,我們其實都知道,沒有所謂最好的方向或選擇,只有在當下盡力後評估,並根據結果進行判斷和行動。因此我也想分享給各位讀者的是:

不要害怕做出一點點的嘗試或改變,因為也許這一次的不成功,是你下一次成功的關鍵經驗。

當然,如果這個過程想要有人能夠協助,或是你周圍有朋友有這樣的需求,一起帶你前往更好的人生,抑或更好的職涯,歡迎 Email 或 Line 船個訊息給我,或是到 LinkedIn 來找我聊聊。

未來,我會繼續寫文章,讓我在職涯領域的經驗,可以分享給更多有需要的人。當然,這裡也不免俗要推薦一下我自己負責的領域:

如果周圍的朋友,想要看看 Data Science / PM / Frontend / Full-Stack 等領域的機會,可以直接在 LinkedIn、Line 私訊我,或是 Email 到我的信箱。

如果有周圍的朋友剛好也有需求,再請你們不吝分享這個資訊給他們了!最後,也希望能在我默默筆耕的過程中,默默讀者的生活與職涯,變的更好。

**【希望用你的掌聲來投票與支持】**
拍 5~10 下:簽個到,表示支持(感謝你的鼓勵啊啊啊)
拍 10~30 下:希望我可以多寫一些文章!有你這位讀者,寫這篇也心滿意足了!
拍 30~50 下:內容對你感覺很有共鳴,希望能多分享給周圍的朋友!

You May Interest In:

--

--

學.誌|Chris Kang

嗨!我是 Chris,一位擁有技術背景的獵頭,熱愛解決生活與職涯上的挑戰。專注於產品管理/資料科學/前端開發 / 人生成長,在這條路上,歡迎你找我一起聊聊。歡迎來信合作和交流: chriskang0917@gmail.com